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国庆大朝会与两国暗斗_乱世枭雄
微信小说 > 乱世枭雄 > 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国庆大朝会与两国暗斗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国庆大朝会与两国暗斗

  (非常感谢‘TM天蓝’、‘闷烧锅’、‘书友38965322’、‘虛菩提’、‘怪咖ii’的捧场和月票支持。)

  大安国立国以来第一次国庆大朝会在万众期待之下终于到来。

  天还未亮,扬州城的主城道路上,全都是向着皇宫而去的队伍。

  巡城的队伍也为数不少,但是昨晚上国庆夜,要维持秩序,闹腾的肯定没有睡好,早上又一大早起来,都没有什么精神,到处都是打着哈欠上差的。

  皇城前大街,上朝的官员慢慢多了起来,其中有不少相熟的,互相之间打着招呼。

  王君临虽然不是很重视虚礼,但处于这个时代,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即使是一国天子,也难以彻底改变的。

  比如,不同品级地位的官员,能带在身边的护卫数目是有规定的。

  杜如晦和房玄龄是大安国朝廷官位最高二人,可以带一百人的护卫。其他人官品不同,护卫人数依次减少。

  所以,凡是看着五十以上的人数规模,地位不高的官员便赶紧避让到路旁,让二位宰相或者各部大佬、各军团主将先走一步。

  皇宫正门外,沈果儿昨晚上虽然跟三号暗斗了一场,但还是早早到来。

  作为皇帝陛下最为心腹的开国功勋,又与皇帝陛下亲如兄妹的关系,再加上执掌安全府这一密探组织,手中执掌探子和高手无数。若是一男子,他身边自然不缺人奉承。但是她是一女子,且如今的名声并不是很好。

  所以,除了李玄霸、罗士信、单雄信、张天冈等王君临身边的元老相熟之人外,也就是杨空蝉等极少部分女官时不时上前聊几句。

  除此之外,便没有多少人敢上前找沈果儿搭讪,即使撞到了也只是恭敬小心的行礼,然后迅速退开到一边。

  不过,与沈果儿懒得与一些人说一些没营养的废话不同,大安帝国的国商总管杨空蝉虽然也是女官,但为人处事上就要圆滑得多,甚至包括魏征这个督察院主官在内,朝廷上下没有与她关系不好的重臣。

  当然,身边围绕着讨好的官员最多的始终是杜如晦和房玄龄这两位宰相大人。

  按照王君临在立国之称时便定下的规矩,一年一度的国庆其中一项内容是封赏功臣。

  所以,最近朝廷核算功劳的一些结果早已传了出来。

  除了十大军团主将和各个部门的主官这些重臣之外,这其中脱颖而出的几匹年轻黑马,几个新贵便广为瞩目,极为耀眼。

  比如,国安府军情司的主官火怀明和海豹军团副将白小波。

  这二人立得功劳不亚于军团主将和六大部门主官。

  火怀明一直是沈果儿的心腹嫡系,之前在军情府时便立下了不少大功,只是军情府工作的特殊性,名声没有传出去,朝廷内外很多人不知道,以至于之前攻伐淮南时,钢刀军团主将魏刀儿的属下不小心将火怀明的满门给灭了,最终牵连了一大批人为此而丧命、丢官降职。

  甚至魏刀儿为此差点连钢刀军团主将的身份都给彻底没了。

  而真正让火怀明被朝廷内外广为人知,甚至称之为大安帝国新贵和黑马的是在攻伐大梁国的时候,火怀明一手负责和具体策划了南诏六族的叛乱,牵制了梁国至少十万兵力,给大安国三路大军攻下梁国的全局战争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作用不亚于一路大军。

  而海豹军团副将白小波则是战功赫赫,他在当年宇文智及谋反逼死杨广,王君临坏了宇文智及的好事,谋划扬州、东阳两郡的时候,便立下了大功,表现非常突出。

  之前攻打川蜀之地时,白小波以五千人马巧借乌蛮族之力在梁国建立敌后根据地,在攻下川蜀南边两郡和后面攻伐梁国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战略和战术作用,省下了大量粮草,在大安国大军始终处于主动性和保持士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甚至早就有传言,海豹军团主将黄少秋练兵打仗中规中矩,只能算是中等之姿,这些年海豹军团打下的每次胜仗背后都有白小波的影子。

  除这两人之外,文武百官中还涌现出了不少厉害能干人物,比如负责武器装备生产基地武器装备研究院的院长,墨门的门主之子,给大安国武器装备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说核算出的功劳一点都不比白小波和火怀明差多少。

  还比如杨空蝉一手培养专门负责钱庄事宜的范阳钱庄大掌柜,也是杨空蝉突然冒出来的弟弟杨空少,一年以来盈利八百多万两银子。

  此外,还有最近一直负责农部所有事宜的农部尚书王灰儿,全国新开垦的农田多达一千多万亩,在全国推广格物研究院打造的风力水车,又督促全国修建了大量水渠,特别是将范阳良种极力推广至全国,让大安国来年粮食增收预计将会增加三四倍之多,功劳不可谓不大!

  这些青壮派的精英官员,在所属岗位职责上做得很好,一年以来做出了极大的功绩,给大安国的整体建设起了不小的作用。

  宫门之前,也是交际的场所,只要不大声喧哗,魏征统管的督察院的御史也不会不知趣的出来说事。

  年轻一点的老牌重臣主将罗士信、裴元庆等人因为领兵在外,无法参加大朝会。

  而在京中的李玄霸却一脸凶恶,再加上本身是李世民胞弟的身份,除了沈果儿等少数几个老交情之外,其他人都不敢接近。

  所以,新贵火怀明、白小波、王灰儿却几人成了年轻一代的焦点,各部官员上前恭喜、搭讪、恭维声不断。

  这些人中白小波和王灰儿始终满脸笑意,礼节、说话都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

  而火怀明满门被钢刀军团的人误杀的事情过去才一年多,再加上安全府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直冷着脸,一副生人勿进的样子,也很少有人靠近搭讪。

  不过,王灰儿和白小波两个新贵因为出身卑贱,暗中有不少人羡慕的同时,也是嫉妒暗讽不已。

  王君临虽然极力打破门第之规,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但数千年以来形成的一些东西,短时间内不可能让所有人的观念都得到改变。

  杜如晦和房玄龄虽然一边和身边官员说着话,但也一直注意着身边每个人的神色变化,自始至终都是一脸的高深莫测。

  只有魏征身边除了自己的属下官员之外,空无一人。

  一手执掌大安国司法和执法大权的督察院长魏征因为他立国这一年以来的铁面无私,甚至不近人情,对谁都咬,如今俨然成为了大安国文武百官中仅次于沈果儿的最为特殊、最为另类的存在,成为了真正的孤臣。

  甚至因为好几次顶撞王君临,如今王君临对魏征这个家伙也是又爱又恨,有时候感觉颇为不爽,很想亲自压在地上打一顿。

  众臣说了一阵话,原本在天顶的天狼星渐渐西斜,宫中钟鼓忽而齐鸣,皇宫的侧门吱呀呀的打开了,还在说着话的一众朝臣,也收起了寒暄,渐渐汇入皇城之中。

  大安国国庆大朝会早在立国之日时便已经定下了规程,在杜如晦、房玄龄、裴世矩、虞世基等文官的具体操作研定之下,结合了之前大隋历年正旦大朝会的一些程序,但也将王君临吩咐的一些新的内容很好的融入到了里面。

  首先是,王君临这个皇帝上香为苍生向上天祈祷后,车架至大政殿,在大政殿接受文武百官拜见,然后便宴会赏赐。

  不过,相比之前隋朝一年一度的正旦大朝会,大安国一年一度的国庆大朝会最大的不同,便是每年对达到封爵资格的有功之臣的赐封或者加封爵位,这也是所有人最为期待之事。

  众人站定,净鞭鸣响,就在殿堂边缘,乐工们开始吹笙敲钟,奏着赞美圣君贤臣的韶乐,阁门吏则合着乐声高声唱着班次。

  杜如晦、房玄龄手持笏板,领着众臣依唱名、按班次陆续进入殿中,在大政殿中站定。

  净鞭再次响过,殿后有了动静。先是两名起居舍人走出来,他们是记录王君临这个皇帝言行的侍从官,一东一西站到了殿内两角。

  继而是一班手持扇、剑等礼器的礼官。

  等礼官站好位置,圣乐曲调突然猛然高起,迎接皇帝陛下出场。

  这些东西王君临其实有些不以为然,但是下面的几位重臣竭力坚持,王君临在这种事情上也会给几位重臣的面子,再说他也知道一些事情上仪式隆重一些,有利于他皇权的维护和巩固。

  王君临从殿后徐步走出,身穿赭黄袍,头戴平脚幞头,为天子常朝之服。穿在王君临身上,说不出的伟岸神圣,仿若真正的天之子。

  王君临站在宝坐之前,目光如电,扫过群臣,心中感慨万千,神态威压无比。

  皇帝陛下就坐,群臣三呼万岁,王君临接受大家的跪拜,宣称平身免礼,大家跪坐在案几之后,坐姿保持端正,低头垂目作肃穆状。

  由左相房玄龄主持整套仪式。和隋朝杨广当皇帝的时候正旦大朝会上由礼官出来念诵早已准备好的歌颂皇帝和一年朝廷所为的贺词不同,而是直接以赞乐、赞舞开始,重点却是杜如晦代表文政和李靖代表军事总结了一年以来各个系统所做的所有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大体介绍了来年主要计划任务。之后,是六部主官分别做了全年具体工作汇报和来年计划的称述。

  这一点自然是王君临的意思,和后世政府工作报告其实类似。

  一切都是按照相关章程规定,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大安国文武官员也是首次召开国庆大朝会,有很多人之前在隋朝时当过官,对隋朝的那一套大朝会的内容有过经历,此时一相比较,大感兴奇的同时,也感觉如今大安国的这一套更加务实、更加有用。

  而且最为明显的是,在王君临的大力倡导之下,大安国平时奏折和说事都很少如之前隋朝时说一些晦涩难懂的废话,简洁明了,所以此时杜如晦和李靖等人的总结报告同样很简练务实,让人一听便明白是什么意思,绝对不会云里雾里。

  王君临坐在御座上,听得津津有味,心中感慨万千,同时也对来年雄心勃勃。

  如今整个天下就剩下李世民占领的关中和洛阳一带没有拿下,他治下的人口也有了三千多万,这还是之前隋朝末期乱世以来死的人太多的缘故。

  而随着在天子宝座上坐了一年时间,治下疆土人口扩增及军力的快速提升,王君临的心态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些变化,曾经对于征战天下会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顾虑也已经不存在。

  在他看来,不管怎么说,李世民的唐国一定要灭了。

  因为,只有统一天下,才能够彻底结束天下战乱。

  到时候,将他大安国的仁政和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模式推行至整个天下,让华夏数千万百姓乃至各个异族百姓都能够过上从未有过的好日子,开创前无古人的真正盛世王朝。

  若之前王君临还有所犹豫的话,那么如今的王君临统一天下的心思已经异常坚决。

  总结报告之后,因为王君临的坚持,国庆大朝会上的一整套流程相比之前隋朝的正旦大朝会要简单很多,直接展开今天重头戏————封赏功臣。

  算起来,第一次封赏功臣是王君临立国称帝的那一天,而今天是第二次封赏功臣。

  王君临深知,依靠‘为人民服务’等精神信仰,让全国上下的官吏拼了命的做事,还保持清正廉洁,那是绝不可能长久的。

  在他看来,赏罚分明、高-薪-养-廉是保证朝廷上下高效、健康运转的必要条件。

  接下来,从两位宰相到各部主官、军团主将都有封赏,爵位大都由三等县侯提升至二等或者一等县侯,最高也没有突破到县公以上的爵位上,不过食邑提升的幅度很大。

  王君临压着没有直接提升至公爵之位,依然是因为天下还没有一统,且随着昨天傍晚皇城广场刺杀时出现的那把非大安国制造的火枪和手榴弹,让王君临深感李世民的唐国不好对付,以防止到时候加封爵位不好往上加。

  不过,因为皇帝陛下重实干和功劳,所以此次加封和赐封爵位的结果,其实随着前些天朝廷相关部门功劳的核算结果的出来,并没有多少悬念。

  比如,火怀明、白小波、王灰儿均加封为开国县伯,食邑均提升为三百户。

  而之前已经有爵位,但这一年来,功绩不突出,或者因为没有参加战争的文武官员爵位没有变。

  封赏功臣之后,便是天子赐宴,基本上也没得吃,群臣奉酒为天子庆、为朝廷庆。

  总计大约四个时辰的样子,今年的例行公事终于宣告结束。只不过几家欢喜几家嫉妒,有人回家庆祝,有人回家摔杯子,一脸不服和嫉妒。

  …………

  …………

  而在这次大朝会上,王君临还提出了大安国立国之后第一次军事改革,兵部和军府对此早有准备,紧接着便按照之前定下的章程正式展开。

  这次军事改革主要是军勋制的正式施行。

  部队的军勋制汉时便已经存在,和后世军衔制度有些类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王君临本想直接采用后世军衔制度,但经过兵部和军府结合这个时代部队实际特点和时代文化特殊性,综合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军衔制度并不适合,最后王君临与聂小雨商议之后,又与李靖等人一起研究分析,决定将后世军衔制度和这个时代军勋制度相结合,实行大安国独有的军勋制度。

  武官除了本身品级职务外,以军勋品秩决定服色、俸禄、资历等………从大将军至最末的都尉共是十二阶。

  结合当前大安国军职和主要职位人员具体细化如下:

  将军分为大将军、上将军、中将军、少将军四级。

  其中大将军为从一品,兵部、军府主官和十大军团主将为大将军。

  上将军是正二品,军府和兵部副职、十大军团副将为上将军,特战队的大队长张天冈为上将军。

  中将军和少将军分别对应原来隋朝军制中的郎将和果毅都尉,主要是十大军团下属各个营头主将或者副将。

  而将军之下的军官,王君临懒得再想新的名字,直接以后世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划分。

  此外,在军官以下未入流的士兵又分为高级士官、中级士官、低级士官、上等兵、下等兵,总共五级。

  如此精细的划分,也是军队进一步职业化的体现,是为了清晰部队上下级关系,提高平时和战时服从命令的意识,从而提升作战和训练效率,同时也能够极大的提振将士的上进心,保持部队足够的士气。

  ………

  ………

  转眼间,又是大半年时间过去,大安国和唐国都遵守约定,表面看似相安无事,边防军队也没有越界挑事。

  当然,暗中练兵备战,努力提升军力,准备粮草之事肯定是一直在做着。

  但是,自从大安国国庆前夜王君临遭受刺杀之事后,双方谍战如火如荼,所用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特别是大安国这边沈果儿派了无数精英探子和高手打探唐国那神秘的武器装备生产基地,想验证唐国是否已经具备生产火药武器的能力。可是,效果一直不是很明显,反而折损不少人手。

  而唐国那边派了不少杀手妄想刺杀大安国这边的重臣,但效果同样不好,往往还没有动手,便被大安国这边察觉,然后被反围杀,折损了不少高手。

  此外,最近安全府发现,唐国那边在教育、民生、法制等很多方面极力模仿大安国,百姓虽然远没有达到大安国这边很多地方安居乐业的程度,但日子也越过越好,而且李世民很擅长聚拢民心,让大安国这边惯用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一些暗中布置效果没有以往那么明显。

  特别是在秦岭深山中的两处敌后根据地被唐国的人查了出来,派大军围杀,损失惨重。

  而且,对于擅长学习敌人的优点,从而反过来对付敌人的李世民,肯定不会漏过“发展敌后根据地”这等妙招。

  只是,王君临是以这一招起家的,又擅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怎么会没有防备,李世民派了不少人暗中在大安国各地搞事情,都没有成功。

  最后,李世民盯上了西南边的南诏六族。

  之前打梁国的时候,王君临定下大的战略,沈果儿带领安全府上下全力实施,火怀明具体操作,利用南诏六族搞事情,牵制梁国。

  再后来南诏六族没有控制住贪婪心,想趁机扩大地盘,被王君临派尉迟敬德带领老虎军团狠狠的给揍了几次,损失惨重,甚至连之前国中之国的地位都没有了,直接被王君临派人强行编户入册,成立南诏郡,南诏六族之人也彻底的成为了大安国百姓。

  王君临虽然吩咐朝廷相关衙门和南诏郡的太守制定了一系列安抚、汉化南诏六族的策略手段,这大半年来效果也非常好。

  但是,耗时都至少也要数年之久才能彻底化去南诏六族所有百姓对大安国的仇恨,让他们彻底认同自己是大安国百姓。

  而李世民在这个时候,派人前往南诏族搞事情,却也是目光如炬,手段狠辣,和当初王君临让沈果儿在南诏六族搞事情其实是一个道理、一个策略。

  若是李世民成功在南诏六族搞出事情,在一年多之后,两国大战时,南诏族若是再叛乱一次,势必要牵制相当一部分大安国的兵力。

  为此,李世民非常重视,派了得力心腹干将萧瑀暗中前往南诏郡。

  萧瑀此人却也是历史名人,在原本历史上也是名列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甚至排前极为靠前,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在历史上有着骨鲠大儒之称。

  而李世民派萧瑀前往南诏郡联络南诏六族搞事情,除了其本身能力出众、做事缜密之外,还因为他本是后梁明帝萧岿之子,一手立梁国称帝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但是萧瑀与萧铳却是两路人,两人甚至还有仇怨,所以之前萧铳建立梁国,萧瑀始终没有去投靠,一直在李渊麾下效力,李世民兵变之后,便对李世民效忠。

  萧铳毕竟是后梁皇族,而后梁当年与南诏六族常年打交道,甚至还有过联姻,以其身份搞一些事情倒是有些优势。

  只是,萧瑀乔装身份,千里迢迢来到南诏郡之后,所见所闻让他心中越来越沉重,也越来越感慨不已。

  这一天,萧铳来到了南诏郡红布县,这里是汉诏两族混杂城,这座城市他十多年前来过一次,不说这期间战乱破坏,即使是当时大隋还算呈平,当时就已经破败不堪,百姓食不果腹,街头饿死、冻死人乃是常事,豪强草菅人命、汉诏两族发生冲突火拼乃是习惯。

  但是,如今破败的土房子和坑坑洼洼的街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高大结实的红砖楼。原本满城就一个书店,如今一路走过来他竟然已经看见了六个规模不小的书坊,而且门口书册的标价和所拥有的书种类,让他这个也算是有大儒之名的人都感到羡慕。

  而他走在街上,看不见多少乞丐,没有了官府派出的捡尸车,更看不见纵马横冲直撞的纨绔子弟撞死人现象。

  每个人都充满了一种迈向新生的精气神和眼睛深处对眼前生活的珍惜,无不标示着这一切是来之不易的。

  萧瑀对眼前的一切,感到难以置信。因为,他知道他们唐国也就是长安城及附近几个城池才能够如此,甚至治安未必有这红布县城好。

  而当他顺着朗朗读书声,来到一个占地十多亩,用红砖青瓦围墙围起来的院子时,他的震撼终于达到了顶峰。

  “红布中学!莫非是私塾………不对,应该是官塾,但好像又不一样。”萧瑀刚刚看清这个院子正门口横着的大牌匾上的字迹时,一个清脆的铃铛声响起,刚刚还寂静中有着断断续续读书声的院子,竟然在瞬间一下子沸腾起来,十岁到十八岁不等的少年呼喊着、跳跃着,背着各式各样的书包,一脸灿烂笑容的从校门口跑了出来。

  人不多,很快便从萧瑀身边跑完了,萧瑀暗暗算了一下,人数不到两百,但这件事本身所代表的意义,萧瑀以大儒身份看来,本来是好事,但是以敌国臣属的身份看来,心中极为沉重。

  因为若南诏郡各地都是这种情况,他想要在敌后建立敌后根据地的目标实施起来实在是太难。

  这是萧瑀进入南诏郡后到达的第一个城市。

  萧瑀没有敢做任何特殊的事情,带着几名随从住店、吃饭,然后从红布城倒换了出行文书,离开了这座在他看来已经‘脱胎换骨’平和安详的城市。

  虽然心中颇为沉重,但是萧瑀还心存侥幸,毕竟这是一座最靠近汉人之地的南诏郡城池,想来南诏郡深处那些之前完全由南诏六族人掌控的地方,情况与这红布县城应该大为不同。

  只是,越往深处走,萧瑀的心中越来越沉重。

  红布城的西南面山林谷地中镶嵌着一个个南诏族的村寨,之前南诏族也有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但是都是东一片、西一片,而且颇为混乱和粗糙,若不是江南稻子非常容易耕种且存活,产量也还可以,这种耕种标准若是在北方,根本产不了多少粮食。

  而萧瑀此时却是看到了几条非常整齐的大水渠,而沿着水渠水道边上分布着几乎一望无际的农田。

  这一幕,将萧瑀震惊的一时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七月份的稻田里,一望无际的浅黄色绿毯铺到了天边。

  几条亮晶晶的河流………不!是人工水渠,将这片毯子分成几部分,田野里满是勤劳的农夫在地里辛勤的侍弄这些珍贵的稻苗。

  在更远的地方,一群群的人还在开垦新的农田,有工匠正在河边安置巨大的,萧瑀从未见过的水车,有官吏骑着马四处巡视,来往不绝的马车,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却让他心中发寒。

  萧瑀特意走近了那些农人,那些工匠,那些官吏………

  看到的场景让他感到不可思议,也感到可怕。

  工匠大多是汉人、官吏大多也是汉人,农人中则大多是南诏族人,也有少部分汉人,但是貌似充当着指导南诏族人种田的角色。

  此外,便是赶着马车四处奔走做生意的有汉人,其中也有少部分南诏人。

  在萧瑀的印象中,多年以来,汉人和南诏人在一起就算不是刀兵相见,最起码也是互相充满敌意和不相信。

  然而,眼前这些人他们愉快的嬉戏,干活,偶尔也会大声的喝骂几声,劳动的场面热烈而和谐,每一个人似乎都非常的愉快。

  来之前,萧瑀对大安国当前的官制、司法衙门,在农民和商人中广为流传的《农法》和《商法》、《民法》等等,都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而且在他们唐国皇帝陛下的大力倡导推动之下,唐国也在竭力模仿学习这些方面。

  可是,直到此时亲眼看了之后,萧瑀才深切感受到他们唐国模仿学习的一些东西……或许只是皮毛,至少从效果来看是这样的。

  “这才一年多,大安国立国才一年多,便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感觉,军队战力天下无敌也就算了。如今在内政上也是如此的出色,大安国的君臣………或者说大安国皇帝王君临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一直以来,萧瑀认为他们唐国皇帝李世民已经是难得一见的雄主,在他看来,李世民甚至有成为千古一帝的可能性,但貌似与王君临比起来,还差了很多。

  而且萧瑀知道这种差别不是一星半点的差距,而是一种层次上的差距。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萧瑀暗叹一声,心中越加沉重,心中暗自发苦,禁不住心中暗忖道:“若是南诏郡每个县地都是如此,我唐国陛下给我赋予重任想要完成………”

  “不过………”想到这里,萧瑀顿了一下,想起南诏族的族地所在,心想那个地方的南诏族百姓是生诏族人,与这些熟诏族人大为不同,绝不可能被大安国驯服到如此程度。

  …………

  …………

  PS:八千多字的一大更送上————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xxs123.cc。微信小说手机版:https://m.wxxs123.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